身份证、行李、手机......这些都还算正常,“但你说这轮椅、拐杖丢了,人是怎么走的呢?”
西安北站的遗失物品招领处,每年都能捡到各种各样的遗失物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火车客运站,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站台数量——34个,可以容纳1.3万人同时候车。而春运,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,正是旅客“装备掉率”最高的时刻。
在这个最热闹的火车站,我们捡到了千奇百怪的遗失物,和一些关于春运的故事。
1月刚过10多天,西安北站遗失物品招领处就已经收到了近2000件物品,储存空间告急。
箱包、食品、证件、日用品......这些遗失物品被工作人员分好类,装进统一的蓝色收纳箱,码在货架上。数十排货架,按月份依次排开,堆满了整个库房,想开箱取物都有点伸不开手脚。
“平时一天能拾到一百四五十件遗失物,最近临近春运,一天能有两百多件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时间不同,捡到的东西还不太一样。“比如旅游季,就会拾到很多特产礼品;春运时,就会有很多行李、年货。最近大学生放假回家了,就拾到了很多背包,里面装着书和电脑。”
不过这些还算常规,库房里有些大件物品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——大尺寸的行李箱、婴儿车、自行车甚至拐杖、轮椅,“为啥这也能丢?”
这些物品大多数来源于列车、候车厅以及安检口附近,各点位的工作人员拾到后,等待一会儿无人来领,便会送过来。还有一些是旅客拿错了别人的东西,出了站才想起来,又送回来的。
有丢了手机的老人,第一次遇上这种事,找回手机后激动得连连道谢,反复念叨着“本来都不抱希望了,没想到还真给找回来了”;
有人辗转多地,跑了好几座城市,打了十几个电话,只想找回自己的水杯。历经波折,却仍无进展,心情难免急躁,在电话里对工作人员发了脾气;
还有丢过很多次东西的男士,由于之前丢过几次东西,都被铁路部门成功找回,对失物招领的流程已十分熟悉。这回发现手机丢了,已经丝毫不慌,妻子急得跺脚,他却淡定安慰:“没事,信我,他们一定能找到。”
其实,工作人员比谁都希望物归原主。一方面是职责所在,另一方面,保管、处理这么多东西,也挺让人头疼的。
对于旅客来说,失而复得是一种惊喜。但对于铁路工作人员来说,物归原主却是一件极其辛苦、繁琐的工作。
西安站坐落在城中心,历史悠远长久,比不得新建的西安北站宽敞。这边的遗失物品招领处位置隐蔽,不易寻找,很多事情需要工作人员一趟一趟地跑去办,比如去各个点位“巡回收物”。
1月19日清晨,西安站的工作人员王锐提着一堆大包小包来上班——都是她路过安检口时顺便拿回来的遗失物。
王锐的脚力好,走路飞快,好几次差点把记者落后面。早八晚六的上班时间里,她能在火车站里走出两万多步。
除了要领物,还要领人。一整天,桌上的座机一直响。不断有旅客打来电线的短信,让来这儿领取失物。
放下电话,她风风火火地走了出去,不一会儿带回来几个人。“你丢的是什么?哪趟车上丢的?手机尾号说一下。嗯......没错,单子上签个字,就可以走了。”
她的记性很好,但凡经手过的物品,她基本都有印象。有时候旅客打来电话,一番描述后,她立刻就能想起来物品收在哪个箱子里。
“像身份证这种,只要把身份证号输入到系统里,12306就会自动给旅客发信息。或者落在座位上的东西,也能够最终靠购票记录,找到对应的失主。”
尽管如此,2023年,仍有2000多件物品无人认领。这里面,有些是东西本身价值不高,可能旅客“丢了就丢了”;但对于铁路工作人员来说,每件都得收好,“万一有人找呢?”
还有些是因为没有个人隐私信息、联系不到失主,比如现金。王锐拿出一沓纸币,从百元到一角,都按面值分类,叠放得整整齐齐,数额加起来也有三千多元,但一直找不到失主。
“从叠钱的方式来看,像是老年人或者做小本生意的人,可能本人没注册过12306,是别人帮忙买的票,所以系统上也没有联系方式。”这样的一种情况,现实中并不少见。
这些剩下的东西,会在仓库存放一年,然后按月清理。实在无人认领的,就上报车站协商处理。手机、电脑、现金等贵重物品,会统一交给西安站派出所,由技侦人员想办法联系失主。
不过,很多人对于手机的失而复得,是不抱什么希望的。因此,当有人打电话自称民警,准确说出你的车次、手机的型号外观时,不少人会以为是电信诈骗。尽管民警再三解释,能够最终靠拨打110指挥中心的电话来核实真假,仍有人坚持不信。
“这也说明群众的反诈意识提高了嘛。”又一次被挂掉电话后,民警无奈地笑了。
去年,西安站派出所开展了第一次“惠民生、暖民心”遗失手机返还专项行动。头三个月,就送检了手机1103部,联系手机失主619人次,最终成功返还手机217部。这个行动,目前还在持续开展。
对铁路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。好在,随技术和流程的精进,如今的春运,和过去已有大不同。
说起“春运”,任何一个人都不陌生。虽然这两个字早在1954年就在媒体上出现了,但这件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焦点,还得从改革开放时算起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,民工流、学生流、探亲流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。1979年,我国春运人数历史性地突破1亿人次,自那以后,每年春运都是“一票难求”。
但人流量上来了,信息技术一时间还没跟上。过去,在火车上丢了东西,往往只能“自认倒霉”,就算没被别人捡走,也寻物无门,不知道该去哪儿找。
如今年代不同了。2012年,实名制全面落实,覆盖全国所有车次,“找人”这事儿变得容易了。只要有旅客的身份信息,或车次、座位号等,就能通过实名认证里的联系方式找到失主。
找到了人,“送物”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。以前想取回遗失物品,还得本人或委托人去现场领取。如今,来不了现场的旅客,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快递和“车递”两种方式,要么协商一致请快递员寄送,要么找一趟顺路的列车给捎过去。三种方式,更加灵活。
从绿皮火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;从户外棚建的月台到干净敞亮的候车室;从通宵排队抢票到手机App预约购票;从带泡面坐长途到网络下单送餐到座;从扎堆回老家过年到举家旅行度假......进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生的。
“八十年代那会儿,大家丢的东西不值钱,现在丢失的不少都是手机、平板等电子科技类产品。从前出门装东西的是蛇皮袋子,如今也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皮包了。”
在西安站客运岗位上干了近40年的薛长平曾对记者表示,“时代在变化,我们也要跟上潮流,提供优质服务。”
春运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。只要有团圆的愿望和改革的动力,春运便不会停止,发展也不会止步,我们从始至终在路上。